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民国成了一个美好的时代,人们言必称民国。
反映民国时期的电视剧描写的总是上流社会的生活,如《情深深雨蒙蒙》,依萍的父亲是东北的军阀头子;《金粉世家》中金燕西的父亲是国务总理,就连贫家女冷清秋,家里也是有佣人的;《大染坊》中经商成功的陈寿亭以及他的商人朋友们动不动就是豪车别墅,甚至用上了冰箱。
在这一类的电视剧中,主角们常常住在富丽堂皇的豪宅中,穿着讲究华丽做工精细的服装,吃着牛排,听着音乐,生活像伊甸园一样美好。
然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?
人均寿命大幅缩短,只有35岁
民国时期连年抗战、内战、军阀混战,不用想,都知道老百姓的生活都多悲惨。由于战争不断,军民死伤无数,民国时期的人均寿命由清朝前期的55岁降到了35岁,几乎与新石器时代持平,还不及现代的一半。从这个人均寿命,就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家庭流离失所,多少夫妻阴阳相隔,多少孩子成为孤儿,在乱世中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。
粮价一两小时变动一次,老板用面粉发工资
民国末期,国民党法币与关金(国民党在东北发行的货币)开始进入了贬值时期,由此带来了物价飞涨,上涨的速度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,粮价一两个小时就要变动一次。没办法,房租只好以值多少袋面粉计算,甚至有些老板雇人也开始用面粉发工资。
老妇人坐在街边,帮人缝补衣裳
面额十亿的法币,竟然只价值3400美元,和今天的津巴布韦币有一拼了。
由于货币像废纸一样不值钱,很多人一拿到工资就飞奔跑去换银元,以至于当时产生了一种新职业:专门换银元的小贩。
买了吃的怕被饥民抢,先吐一口水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,民国时期的大师几乎都是文科领域的?
当时,就连今天以理科著称的清华大学,教学内容也以政法、文学和神学为主,每年的理科毕业生从来都不曾超过100人。
重文轻理的后果就是民国时期实业匮乏,到处都是失业人口。以北京为例,市区的大垃圾堆上从来不乏捡煤核的小孩,有时候捡到残羹剩饭就顺口吃了,报纸上经常出现“由于误食垃圾鱼头一家人惨死”之类的消息。
人们买了吃的,害怕被饥民抢走,竟先往上面吐口唾沫。
大部分人家都没有床,最好的就是拿条凳或者砖块搭个木板当床。洗澡更是奢望,能拿点温水擦擦身子都是幸福的。家里有了病人,上医院是不敢想象的,小孩发烧到39度,因为没钱看,眼瞅着死掉。
大街上遍地是乞丐,其中有种乞丐叫做叫街,走的是自我施暴的苦肉计式乞讨,见了人就拿砖头砸自己的脑袋,甚至用刀划破自己的脸,血流满面的跪下乞讨,令人不寒而栗。还有一种乞丐,寒冬腊月,衣不蔽体地睡到别人家门口,吓得人们赶紧掏钱给食物,怕他们死在自己家门口。
现代屏幕上反映民国的电视剧多是言情剧,主角们个个衣着光鲜,不是少爷就是小姐,住的地方也多是租界,在灯红酒绿、香车豪宅中经历着与大时代毫不相符的风花雪月。
时尚的富家小姐
至于脏乱差的棚户区,生活悲惨的下层人士,是一笔也不愿意写的。有幸出现在民国电视剧中的底层人士,除了丫鬟,大概也就是“衣着干净、车新人壮”的黄包车夫了。
但事实上,破败不堪的农村,贪婪野蛮的军阀和强盗,时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人……民不聊生、战乱频繁才是那个时代的真正写照。